吴向东: 任职全国人大代表这三年
2015-04-13
2013年提出九条建议保障食品安全——
2013 年,吴向东首次出席全国两会便提交了《依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食品安全问题》和《关于呼吁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九点建议》两项议案,引起了媒体关注和社会公众共鸣。
吴向东在《呼吁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》这一议案中,接连开出九副“处方”:
1. 建议党中央、国务院应将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的重视程度提高到最高级别;
2. 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、小作坊等实行“辖区负责制”;
3. 加强食品安全立法修订工作,公安等部门成立专门查处侦破机构;
4. 加强环境源头的监管;
5. 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的资金投入和统筹布局;
6. 加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舆论引导;
7. 加强全民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和普法教育;
8. 着力提高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准入门槛;
9. 加强食品生产企业和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。
2014年呼吁提高对农村食品安全的重视——
2014 年两会前,吴向东除了深入走访调研,还通过微信向社会各界征集关于食品安全的意见与建议。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,更加深了他的担忧,他向大会呼吁,提高对农村食品安
全的重视程度。
他说,近年来通过整治,大城市的食品安全情况有所好转,但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还相当淡薄,假冒产品、劣质食品等一系列危害老百姓身心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出。因此,必须在农村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,加大对食品安全领域的惩治力度,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和食品安全监管机制。
2015年建议取消食品制假售假入刑门槛——
今年,吴向东向全国人大提交的议案涉及到《刑法》修改问题。他在此前的调研中发现,我国《食品安全法》、《药品管理法》的出台,以及《刑法》的相关规定,均加大了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惩处力度,对于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但是,现行刑法对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规定,仍未能有效遏阻食品药品安全犯罪。
“食品安全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制假、售假猖獗,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权。”吴向东指出,《刑法》第一百四十条有个漏洞,为食品药品的制假、售假、贩假等行为的入刑设置了一个门槛,即制假、售假达到5 万元才能量刑,食品、药品的制假分子抓住这点钻空子,每次的制假、售假金额都不会超过5 万元,所以无法将其绳之于法,造成抓了又放、放了又抓的恶性循环。
因此,吴向东在今年的两会上呼吁全国人大修改此项法律条款:食品、药品制假、售假、贩假不能设置5 万元门槛,只要产生制假、售假、贩假的行为,不论数额多寡,都应量刑。